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土豆主糧化條件已經成熟 價格波動存在隱憂

   日期:2015-01-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96    評論:0    
  中國農科院近日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推進土豆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首次從國家戰略角度公開提出,也成為了近日公眾熱議的焦點。
 
  截至1月10日,僅新浪微博上“土豆成主糧”話題的閱讀量已達到3.9億,一股土豆主糧化的浪潮來勢洶洶,但就目前來看,公眾的焦點、政府的期望以及企業的訴求是否能迅速引爆土豆經濟?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對行業內不同背景人士進行了走訪調查。
 
  主糧化條件已經成熟
 
  土豆“熬”成主糧后,公眾的討論焦點卻還停留在“土豆片、土豆絲、土豆泥,酸辣、熗炒、醋溜……你想怎么吃?”或者是“土豆君就此退出蔬菜界了嗎?對紅薯君和山藥君來說,太殘忍了!”之類的調侃。
 
  但無論從國家安全角度,還是居民營養方面看,農業部、農科院等方面所提出的土豆主糧化,條件已經成熟。
 
  按照研討會上對馬鈴薯主糧化解釋,其內涵乃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該會議認為,土豆主糧化已成為必然的選擇,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也表示,將因地制宜擴大土豆的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而從種植條件看,土豆適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新要求,有資格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替代作物。由于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從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區域都能種植,相比其他作物,不僅節水、節地,還能節肥、省藥。“水稻需要很多水,但我們國家水資源緊張,尤其北方,需要南水北調,成本非常高,這個時候種土豆就很合適,即使是山區也沒問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
 
  “在南方許多一年能產兩三季的地區,雖然水資源豐富,但由于單依靠種田沒有豐厚利潤,也不會愿意種不太值錢的土豆,而是發展工業,前期也不懂得環保;而北方一些地方因為經濟不發達,還在種田,雖然土地條件不好,水又不夠,但至少污染較輕。”范志紅感慨。
 
  此外,營養學角度分析,土豆確實也適宜做主糧,而非蔬菜。早在2006年,范志紅就撰文呼吁“每日堅持一餐主食只吃土豆”,長期堅持下來,有助于預防營養過剩、減去多余脂肪。此次土豆主糧化的提出,正好遂了她的心愿。
 
  “我們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主食,所以主食對于一個人一天當中營養供應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范志紅分析,如果我們把一部分米飯換成土豆,會得到更多的營養物質,包括氨基酸平衡好、利用率高的蛋白質,堪比香蕉的鉀含量,特別是大米、小麥所缺少維生素C——能與西紅柿媲美,大米缺乏的維生素B1——缺少則會覺得疲憊乏力、思維遲鈍、情緒沮喪,而且由于有淀粉,烹飪時(尤其以蒸和烤的方式)土豆中維生素破壞也比普通蔬菜小。
 
  “土豆在國際上是第一大薯類作物,但我們好像把土豆看成特不值錢的東西,而歐洲第一大主糧是小麥,第二大主糧就是土豆,歐洲人高看土豆,我們為什么不呢?”范志紅說。
 
  改變習慣是最大挑戰
 
  土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的秘魯和玻利維亞,在我國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又稱馬鈴薯、洋芋、洋山芋、山藥蛋、麻土豆。
 
  2008年金融危機時,土豆因為只有5%參與國際交易,價格和供應都很穩定,被聯合國評為隱藏的寶藏(hidden treasure),當年也被稱作國際土豆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otato)。2008年前后,我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產量第一的土豆大國,當時學界、政界也曾提出若干個主糧化方案,近年來業內也一直在討論,但直到日前才真正進入國家戰略層面,不少業內人士都感慨“相見恨晚”。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對本報記者表示,土豆過去長期作為飼料使用,近年來更多地被劃分到蔬菜門類,在我國的確是“小眾的東西”,他本人也很少對其單獨研究,但此次提出土豆主糧化,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如果擴大到1.5億畝,將占到我國一至六等耕種土地13.16億畝的十分之一以上,“這是相當大的比例,對工商資本而言,發展空間很大。”
 
  目前,我國南北各大產區基本都有工商資本注入,重要產區包括山東省滕州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黑龍江省訥河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河北省圍場縣、內蒙古自治區的武川縣、陜西省定邊縣等,但科技含量、規模化程度、深加工層次還不夠高。
 
  廖洪樂同時提醒,要注意到規模化發展可能遭遇的潛在風險:“小打小鬧沒有任何問題,但要規模化、工業化就需要考慮一些投資風險。比如南方人愛吃大米,北方愛吃面條,但土豆要作為主糧餐餐都吃,這一習慣的形成仍需時日。”
 
  中糧農業產業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國洋也認為,消費者的口味不會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直接改變,二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所以在消費端,企業還是會更多地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要把主糧化這篇文章做好,國家如果不在消費端下功夫,可能以后這個美好愿望落地會打折扣,因為餐桌上的這部分是沒辦法用行政手段強行推廣的。”朱國洋分析。
 
  當然,這種習慣的改變可能也很快就會到來。“原來中國人不吃面包也不吃餅干,后來從西方傳進來,現在也有一百年了;30年前大家吃飯時喝甜飲料都會覺得奇怪,但現在也開始喝可樂、雪碧等等。”范志紅分析,由于土豆粉具有面粉達不到細膩、松軟,放到饅頭、餅里絕對美味;實際上,甜甜圈中如果沒有土豆粉,也就不會有那種獨特的口感。
 
  產業兩端存在機會
 
  消費端的不確定性,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
 
  “習慣需要從方方面面進行引導,在這個基礎上順勢而為,加大產品創新投入,其中會有很多機會。”朱國洋分析,雖然目前無論在浙江福建還是在甘肅、寧夏,都有不少加工薯片、薯餅的企業,但唯有把握土豆主糧化機會,同時開發出具有更好營養價值并符合中國消費口味的土豆類產品,才能成為最后的大贏家。
 
  但在土豆經濟中,種業的機會更為廣闊。根據朱國洋多年經驗判斷,未來國家要做示范田、建立具體樣板,對于帶動產業提升有積極意義,但從投資角度看,“良種”、“良田”、“良法”三者中,最重要的還是選好“良種”,其中包括土豆脫毒薯苗技術。
 
  “在脫毒薯苗等方面,我國普及率還不是很高,雖然近年有大幅度提高,但無論是在甘肅、內蒙、陜西等北部地區,還是南方地區,良種應用面積還不高,存在投資機會。”朱國洋分析:“此外,我國土豆品種還不夠豐富,在多樣性方面也會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記者調查發現,在種業方面,2001年在山東成立的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由于起步較早,在過去12年的時間投資30億元,在山東樂陵和北京延慶建了兩個育種基地,在內蒙古商都、多倫和河北康保三縣建成種薯大田擴繁基地,并從世界各地高價購買馬鈴薯優質品種,建成馬鈴薯種質資源庫。
 
  價格波動存在隱憂
 
  數據顯示,1月8日河北張家口窖存薯、上車價為0.90-1.00元/斤,吉林公主嶺3.5-4兩的延薯4號則是0.63-0.65元/斤。
 
  但實際上,這已經是馬鈴薯整體交易穩定,走貨速度穩中顯快背景下的優質行情。
 
  去年4月以來,由于遭遇了先旱后澇的惡劣天氣,西南主要產區的土豆量價齊跌,未能擺脫“望天收”的宿命,農戶承受了很大損失,不僅遭遇四至六成甚至八成的減產,從4月底開始上市的山東馬鈴薯,到10月上市的內蒙古馬鈴薯,價格也出現了20%到50%不等的下滑,土豆收購價僅為0.5-0.6元/斤,小土豆收購價格則更低,僅0.16元/斤。
 
  1978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化,始終堅持市場取向,實行調放結合,并逐步加大“放”的分量,最終在去年年底實現全面放開。但市場定價也會傷農,在上游擠壓生產者,在下游榨取消費者,同業內則惡性競爭,加之對農業重視有限,最終導致農業供給出現短板,土豆也是如此,經常以三年為周期“跌、漲、穩”,各地農民叫苦不已。
 
  “在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讓人們種土豆也不會響應,因為這么便宜的東西誰會種呢?經濟規律是攔不住的,即使規定了價格也沒有用,因為如果價太高的話,收的人又不要了。”范志紅補充說。
 
  “土豆增產后,如何既增產也增收,讓農民有積極性,這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某個階段補貼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現實措施。”朱國洋說。
 
  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省份,對糧食的各項補貼政策還未惠及土豆,但隨著國家戰略的推出,在相關環節也有望通過補貼等一系列支持,讓農民更有積極性,讓下游市場化也有更多產品開發動力,從而創造更好行業收益。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范疇觀察,相關自貿協議一旦實施,此類補貼政策可能難以為繼。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