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預備,開始。
蔡之瑞:好。大家睜大眼睛。
游客:預備,開始。
游客:好。
游客:預備,開始。
這場別開生面的吃粉絲活動,是這個叫蔡之瑞的人舉辦的。這個現場,也成了當天農莊里人氣最火爆的地方。
蔡之瑞:我做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這種純紅薯的粉絲。讓大家都知道它的好處。讓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產品。這也是一種宣傳推廣。
認識蔡之瑞的人都知道他是個營銷高手,靠這樣一個活動,就能讓很多游客記住他的產品。
記者常昆:您覺得這個活動怎么樣?
游客:我就為吃粉絲而生。
游客:很好吃,
記者常昆:很好吃。吃了還想吃。
游客:在吃粉絲的過程中,帶給我們快樂,帶給我們歡樂,心情舒暢。
游客:在電視上看過,現實沒參加過。
很多過路的游客都被這種新奇的形式吸引。就在這時,蔡之瑞又出了一個新招,徹底激發了游客的好奇。
蔡之瑞:我們想挑戰,把我們的粉絲從那個加工作坊抻里面,把它抻到一百米。
蔡之瑞要抻一根一百米長的粉絲,這可把現場游客給驚著了。
游客:粉絲能拉100米嗎?
記者:對呀,您覺得能成功嗎?
游客:我覺得怪難的,因為100米,粉絲,我們哪見過100米的粉絲。我們見過的粉絲不都這么長嗎?
游客:我覺得太軟了,應該不會有那么長,拉不了那么長。
游客:100米的話,不太現實。
游客:100米真的抻不成。
記者常昆:100米抻不成?
游客:我真的覺得100米哪有那么長。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百米粉絲挑戰正式開始了。
記者常昆:大姐,你估計這有多長了?
游客:現在三四十米,四十多米了。
不斷從加工作坊里抻出來的粉絲,讓人大開眼界。不少剛才還在圍觀的游客都主動參與進來,手把手傳遞粉絲。
記者常昆:多少米了?
蔡之瑞:現在已經是5米了。可以展開。拽直,拽直,這樣量不出它的真實米數,要拽直了。
記者常昆:大哥你這現在多少米了?
大哥:現在已經接近50米了。接近50米了。
記者常昆:我看一下。到頭了是吧?
朋友:對,50米了。
蔡之瑞:來,繼續。
手工粉絲已經抻出了超過50米,蔡之瑞的挑戰到底能否成功呢?
蔡之瑞:我們到這兒100米。好,很好。這就說明我們今天挑戰成功。我看這邊還有。這邊還有108米。絕對挑戰成功。
百米手工粉絲挑戰成功,蔡之瑞非常高興,因為這也是他賺錢的一種手段。2006年,蔡之瑞帶著打工積攢的二十萬元回到老家,在不被人看好的粉絲生意里淘金,到2013年,就帶領整個合作社創造了8000多萬元的銷售額。
從地里挖出來的紅薯,會被加工成紅薯淀粉。和好的紅薯淀粉面再經過打瓢,打成這種粉狀直接下到開水里。煮熟的粉絲再經過冷水冷卻,就可以出鍋了。做紅薯 粉絲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的,就是上凍。上凍一般選擇在冬天天氣寒冷、能結冰的時候,經過上凍粉絲就能夠成形,不粘連。
蔡之瑞家里就曾在上凍這道工序上出現了問題,而改變了蔡之瑞的命運。
2006年春節,在蘇州打工的蔡之瑞像往常一樣回家過年,可家里發生的一件事,讓他至今難忘。
蔡之瑞:我父親的話他當時面目表情我都無法形容,我母親那個眼淚嘩嘩就下來了。那一萬多元錢對于他們來講意義就是很重要了,當時。不好意思,一提到這事情,我現在都激動。
2006年春節前,蔡之瑞的父母像往年一樣做了2000多斤粉絲涼在露天,等待天氣上凍。然而等來的,卻是一個壞消息。
村民蔡道強:那年也反常,沒有凍,后來沒有辦法了,包在油紙里面,等著看是不是有機會能再上凍,結果,始終就是沒有冷空氣。時間長它就(發)霉了。
村民張翠霞:扔溝里呀,后來就扔了,不能吃呀。喂牛牛不吃,凍不開。
記者常昆:當時你們都看見了吧?
村民張翠霞:看見了。我們家都扔了很多,他家扔了最多的。
2006年春節前的氣溫比往年高,2000多斤、價值一萬多元的粉絲在露天掛了十幾天都沒有上凍,全都發霉了。大半年的收成,就這樣打了水漂。
任憑蔡之瑞怎么勸,父親始終很沉默,母親也偷偷的抹眼淚,整個春節全家人都過得很壓抑。
蔡之瑞:我說媽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在外面打工,兒子現在長大了我能掙到錢。一萬多元錢我給你好了,但是他仍然還是接受不了這個現實。
雖然這些年自己打工賺了點錢,可始終沒有辦法讓父母過得好一點,蔡之瑞很內疚。就在那年春節,蔡之瑞決定辭職,回鄉創業。
2006年4月,蔡之瑞帶著打工積攢的二十多萬元,回家做粉絲創業。
蔡之瑞曾在蘇州的一家印染企業擔任車間主管,月薪上萬,村民們都不理解他為什么放棄這么好的工作,回家做不賺錢的粉絲。
只有蔡之瑞自己知道,他是要干一件大事。
蔡之瑞:這么好的產品,不能賣上一個好價錢,這就等于是抱著一個金飯碗,遍地去要飯。我就感覺他們沒有一個人把這件事做好,我心想,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來了嗎?
雖然家鄉的手工粉絲一百多年來都沒人能夠做大,可蔡之瑞覺得這種傳統粉絲正好能迎合現代人的口味。賣到城里肯定能賺錢。
蔡之瑞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三十多萬元,加上自己的一共六十萬。先建了一個冷庫,改變了粉絲只能在冬天生產的現狀。為了迅速擴大規模,蔡之瑞成立了合作社,帶領大家抱團發展。一些村民看蔡之瑞決心這么大,也愿意跟著他干。
蔡之瑞創業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把家鄉的粉絲賣出去。可倉促上陣,讓他走進了一條始料不及的道路。
蔡之瑞:合作社真的辦起來,然后才發現,農業它投資很大,你簡簡單單吃一頓飯,要花錢吧,你住個賓館要花錢吧。復印材料,注冊商標,搞條(形)碼,搞包裝什么都要錢。
做起來蔡之瑞才發現,創業的投入,是他根本承擔不起的。六十萬元資金很快用完了,可產品還沒上市。2006年中秋節那天,蔡之瑞想和家人商量把房子賣了,這個舉動在家里引爆了一場戰爭。
蔡之瑞的妻子劉麗麗:想起那時候,特別苦,中秋節那天晚上我摔了碗。我們兒子以后長大要用的錢全部投資在這上邊了,以后他怎么過啊。我說你干脆和你的粉絲過去吧,咱們離婚算了。
蔡之瑞:我老婆平常是一句話都沒有的,在那個時候她一來火我也怕了。
花掉全部積蓄,又負債幾十萬元,妻子本來就已經反對蔡之瑞創業。聽說他要賣掉城里唯一的房子,妻子徹底爆發了。
中秋節本該是個團圓的日子,可家里鬧得不可開交,到了傍晚,蔡之瑞自己躲到了菜地里。當初創業,是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卻鬧到了這個地步,蔡之瑞開始后悔創業。
蔡之瑞:當時眼淚嘩嘩在流,我一般很少流眼淚,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很無助的那種感覺,感覺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那種感覺。
蔡之瑞的妻子劉麗麗:我看他一直不回來,我就去找,結果他跑到田地里,紅薯地里面去了。我看他蹲在那兒,好象在哭,我也過去了,我就抱著他一直在哭。
夫妻倆在菜地里哭了一晚上,妻子最終還是選擇支持蔡之瑞。第二天天一亮,蔡之瑞就拿著房產證到城里把房子賣了。
蔡之瑞:當時本來是可以賣到40萬元的房子,我就是賣了33萬多元。確實沒回頭路了。
拿著賣房子的錢,蔡之瑞度過了難關。2007年1月,第一批粉絲生產出來。蔡之瑞想把粉絲賣到超市里去,他找到蚌埠市內幾家大型超市的負責人,然而對方說的話給蔡之瑞潑了一盆冷水。
蔡之瑞:他們就是說,你們進我們超市可以,但是我們單品要收你十萬元的進廠費。我當時一聽把我嚇死了,我說我哪有這些錢。
蔡之瑞從超市出來后,有些沮喪,在這之前,他不知道進大超市,單品就要十萬元的進場費,幾個品種加起來,一家超市就要幾十萬元。這讓他不得不打消了進超市的念頭。
超市渠道走不通,蔡之瑞又把粉絲拿到農貿市場里。可是手工粉絲比機器粉絲成本高,根本沒有經銷商愿意賣。
高端的商超走不通,普通的農貿市場又沒有競爭力。蔡之瑞幾個月都沒找到銷路。二十多萬斤粉絲積壓在倉庫里。
父親為了逼蔡之瑞放棄創業回去打工,一氣之下和他起了沖突。
村民張翠霞:他爸就拿著樹條兒,追他,我叫你(不務正業)。
記者常昆:當時真是這樣嗎?
村民張翠霞:是的,叫你不務正業,在外邊打工打得好好的。
村民陳海鳳:拿板凳打。
記者常昆:拿板子打?
村民陳海鳳:坐的板凳,打。
記者常昆:打他?
村民陳海鳳:對真打,這不是假的。
蔡之瑞的父親蔡道賢:自己帶回來的錢也花完了,又欠了點外債,所以說我有點著急了,就拿棍子去打他。
蔡之瑞:追著我打。
記者常昆:他是想把你攆走?
蔡之瑞:對他是想把我嚇跑,攆到外邊去,還想讓我回去那邊打工。
當時我就在想,我家里面已經投資這么多錢了,親戚朋友借遍了,我打工掙的錢也花完了,然后我銀行還有貸款,我就想,我不能半途而廢,半途而廢我就全完了,我把我自己賣了也還不了這個債。當時我就想我要堅持。
那段時間,蔡之瑞跑遍了蚌埠市的大街小巷,挨家店鋪推銷。餓了,就吃口面包,困了就睡在這輛車里。跑了一個星期后,蔡之瑞的一個發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蔡之瑞:經過觀察我就發現,特產店的門前每一個進去的人,他多多少少都要買一點東西出來,而且這些東西還都不太便宜。他的客流量雖然不多,但是他的交易的成功率很高。
她叫丁蓮,是蚌埠一家特產店的老板,當時蔡之瑞第一個找到了她,希望她能代賣自己的粉絲。
丁蓮:我們土特產店專門賣蚌埠這一塊的土特產品,他產品的定位跟我們店完全是符合的,我們也是需要這種產品來填充這個市場。
蔡之瑞把粉絲放到特產店里,其實他自己心里也沒底,可特產店已經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回去之后,蔡之瑞寢食難安,每天一個電話詢問銷售情況。一個月之后的結果超出了蔡之瑞的想象。
丁蓮:我們盡力地向客人介紹,免費的送一包給他嘗。然后客人吃完了(反饋)非常好,連附近的居民都來買這個回家吃。他的粉絲做得非常好,純手工,一年大概是十幾萬元的銷量。
記者常昆:之前想到過嗎?
蔡之瑞:我原來從來都沒有想到過,我只是想進超市。所以說這一下的話就打開了市場。
這讓蔡之瑞喜出望外,他急忙又聯系蚌埠市的其它特產店進行鋪貨。二十多萬斤的庫存,幾月就賣完了。2008年,隨著團購、禮品市場的快速發展,蔡之瑞也搭上了順風車,他與全國各地的一百多家特產店進行了合作。
蔡之瑞:特產店的價格很高,我們粉絲每一斤要賣到20多元錢。每一年的銷售額就光特產店這一塊就要做到2000多萬元。
手工粉絲正好迎合了特產店的定位,到2011年,僅通過特產店的渠道,蔡之瑞合作社的銷售額就達到了二千多萬元。
看蔡之瑞經營的好,越來越多的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到2012年,合作社已經吸納了500多戶村民。這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產量迅速增加,蔡之瑞需要找到新的銷路。
這里是蚌埠市的一家農莊,2012年7月,蔡之瑞陪朋友到這里度假時,發現了一個商機。
蔡之瑞:我發現就是來山莊旅游的這一批人,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都很強。我在想既然我們的產品定位為中高端產品,我們為什么不能和這些中高端購買力很強的這一批游客來合作呢?
來這個農莊度假的游客很多,而且購買力強。這給蔡之瑞留下深刻印象,他琢磨著怎么把自己的粉絲賣到這家農莊里。
然而,蔡之瑞找了很多次這家農莊的銷售部門。可對方根本不愿意和他合作。
蔣保安:蔡之瑞曾經多次找過我們的銷售部門,他要把粉絲賣給我們,銷售部也在跟我們講。我就問他們對這個情況了解嗎,他們說不太了解,因為我們這個農莊 呢,過去有一家專門給我們合作的粉絲企業,合作多年了,產品質量也比較穩定,第二個呢,我們整個食材選擇非常挑剔。所以他這個呢,我們當時就沒有考慮他。
農莊方面對蔡之瑞的情況不了解,所以拒絕了他。看農莊方面是這個態度,蔡之瑞干脆不找他們了。可過了一個星期,蔡之瑞又回來了,這一次,他在農莊門前,支了一口鍋。
蔡之瑞:我當時想得非常簡單,我讓他們每人端著一碗粉絲,然后景區老總他肯定會發現。怎么回事啊,為什么進我們景區的人都端著一碗粉絲。他們老板要是重視了,這件事就很好辦。
為了引起農莊老板的注意,當時蔡之瑞就像這樣支起了鍋。他想免費送粉絲給進農莊的游客。但他沒想到,大部分游客都是直接開車進去了。只有一小部分游客會從門口走進去。可即便這樣,蔡之瑞也沒放棄,一天至少也要送出一百多碗粉絲。
就在蔡之瑞擺攤送粉絲一個星期之后,農莊的老板出現了。
蔡之瑞:我一看老板來了,我當時太激動了,我當時真是太激動了,我說你可出來了,我非常想和你們山莊合作一把。
蔣保安:到我們這兒來推銷的每天幾乎都有,有時候就簡單拒絕一下,就說我們這邊不需要,以后再跟你聯系,就走了。他確確實實打動了我,心里面感覺到一動,這個年輕人這么執著,因為我也是從年輕時候走出來的,自己創業,特別有同感。
農莊老板蔣保安被蔡之瑞的做法打動,通過游客反饋,他也了解到,蔡之瑞的粉絲確實也不錯。于是決定到蔡之瑞的生產基地考察,在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之后,蔣保安決定與蔡之瑞合作。
蔣保安不僅在農莊的餐廳使用蔡之瑞的粉絲,還與蔡之瑞合作,在農莊里建了一座粉絲加工作坊,現場制作粉絲,供游客參觀,賣牛肉粉、麻辣燙。
游客:爽滑細流,有勁道。還比較鮮美。
有了這個成功的經驗,這兩年蔡之瑞又先后找到安徽省內的十幾家景區、農莊合作。2013年整個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8000多萬元,蔡之瑞自己的銷售額也超過了400萬元。
2014年,蔡之瑞的粉絲合作社又有了新的發展,經過幾年的申報,他們申報的傳統手工技藝董胡粉絲成功入選了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成了蔡之瑞粉絲專業合作社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