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時30分,連江縣潘渡鄉蘭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小瓊帶著記者驅車趕往蘭山村。這是一個畬族行政村,位于潘渡鄉西北角,從鄉政府門前的大道沿小路盤山而上10多公里才能到達。
沿途,階梯狀的山坡上長滿雜草,從一排排齊整的護土墻可辨曾是農田。村口有兩個相隔不遠的候車亭,但建成至今沒有“接待”過一輛班車。“前些年,大半個村的村民從這條唯一的出村路走出了大山,賺到錢的就回老家建起了象征成功的樓房。有的房子外觀還行,但屋里卻連家具都沒有,根本沒人住。”黃小瓊說。
這樣的村莊,如何發展致富?3年來,黃小瓊變著法子嘗試。今年,蘭山村迎來了“候鳥歸途”期,10多位村民回村創業。
一次舉村大搬遷的“狂想”
2012年4月,黃小瓊下派到蘭山村,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查:請村干部、村民小組長到村委會,挨家挨戶串門“家訪”,把村里的風俗、經濟和群眾的想法摸個透。
在調查中,黃小瓊深刻地感受到,畬家人天生勤勞和戀土,曾經想從土里“刨”出一條致富路,無奈偏居山坳、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進村唯有那條10多公里的小路,擴修起來需要幾百萬元。不打通這條路,致富很難。
“蘭山村只有111戶,修路成本高,不如搬下山去發展,路子更多。”黃小瓊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這個省事又省錢的想法,不僅得到縣鄉的支持,還獲得村民的大力擁護。當全村人熱血沸騰的時候,“一桶冷水”將黃小瓊澆出了幾個激靈——村財一窮二白,村民兜里沒錢。
一個靠山吃山的嘗試
既然搬不走,那只能靠山吃山。下派前,黃小瓊在市農業局工作了20多年,不僅農業政策熟、農業信息廣,還認識很多農技專家。他首先利用村兩委換屆的機會,配強班子,再通過幫扶慰問、修建村部、興建衛生所和村民活動中心、修村道、開展清潔家園等一系列工作,把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不久,村民們發現一批接一批的農業專家進村來給土地“檢查身體”,一個又一個創業方案堆上黃小瓊的案頭。根據蘭山村自然條件,黃小瓊首先引進了靈芝,由村支委、優秀黨員蘭華明帶著村民蘭水官種植。不到一年,靈芝收獲第一茬,3.6萬元的利潤“鉆進”兩人的腰包。
“黃書記帶著大家能賺錢”的消息很快在村里傳開,大家都想跟著他干。之后,太子參、紅薯、紫薯等市場效益好的農作物“爬”上了梯田。
最讓大家看好的是蘭山生態農場項目,由村支部書記蘭章明領著7位村民創辦。最近,他正張羅著成立專業合作社。“黃書記說,土雞土鴨市場好,只要夠‘土’就有市場。”蘭章明說,農場里飼養的雞和鴨從小只吃蟲子和谷物,好名聲傳出去后,隨之而來的是源源不斷的求購電話。
“3000多只土雞、土鴨和朗德鵝(也被稱為小天鵝),純利潤可達20萬至30萬元。”說起這個,蘭章明喜上眉梢。他說,接下來蘭山生態農場打算搞訂單養殖,不僅接受銷售商的訂單,也接受城里居民的訂單。合作社會將養殖技術傳授給村民,由村民接單養殖,帶動全村致富。
一條發家致富的關鍵路
發展生態農業并不是黃小瓊的終極目標,他計劃將生態種植、生態養殖資源和蘭山村的自然條件、畬族文化結合起來,打造一條畬族文化生態旅游路線。
這些年,他帶著村兩委的成員沒少跑。省財政廳、市財政局、縣財政局、市民宗局、市委農辦、“結對子”的企業……他從各方“化緣”來一些幫扶資金,并從市規劃院請來專家進行發展規劃。
最近,黃小瓊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充分發揮蘭山村靠近貴安旅游項目的地理優勢,從山腳下溪利村修一條新路上山。“這條路大約5公里長,比已有的進村道路短,還可以向貴安‘借光’,拉來眾多游客。”黃小瓊說,要做這個項目,需要市、縣交通局和林業廳的支持,接下來,他和村主干又得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