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放水不用等,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得到極大改善,這水真是流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啊!”王大爺微笑著對筆者說。在仁懷市大壩鎮已竣工的“小農水”項目施工現場,放眼望去,一條條新修的水渠“嵌”在一塊塊良田里,農田喝上了“自來水”。
這是該市“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的一個縮影。2010年,仁懷市被列入全省中央財政第二批“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分三年實施。去年12月19日至21日,該市“小農水”項目通過省總體驗收,項目惠及群眾42323人。
根據2010、2011和2012三年度實施方案批復,“小農水”項目建設總投資5187.8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2400萬元,省級財政匹配2400萬元,縣級財政匹配資金369.47萬元,農民投勞折資18.41萬元。到位總投資507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24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2400萬元,縣級財政匹配271萬元,實際完成投資占批復投資5187.88萬元的比例為97.7%。
據了解,該項目規劃區涉及大壩、火石崗、二合等4鄉(鎮)12個村、126個村民組,總人口42323人。據該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區實施前,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原有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設備老化,且渠道多為土渠,大多數工程效益未能正常發揮,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竣工驗收后進行了及時移交。從建后運行管護情況看,工程運行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為實現穩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這一目標,該市以第二批“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為主抓手,突出項目建設的重要性,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力度,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全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現狀,以現有渠道防滲改造、山塘改造、小型灌區工程建設為主,突出建設重點,增強示范效應,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建設。
三年時間,該市第二批“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完成山塘改造11座、渠道改造96.85km,安裝PE輸水管41.11km、倒虹管0.64km、鑄鐵管0.85 km,以及興建取水池1座、提水站1座、攔水壩1座、排澇溝11.18 km、
通過項目建設,修繕、恢復灌溉面積3.09萬畝,有力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據該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經濟效益方面,每畝增加產值200元,年增產值620萬元,水利分攤系數取0.4計,可得增加年灌溉效益為248萬元;油菜復種指數為1.8,平均畝增加產值100元,水利分推系數為0.4,得年灌溉效益為124萬元。山塘建設完成后,與渠道合計年新增供水能力1300萬立方米,年新增節水能力370萬立方米,超設計預算效益4.5%。在社會效益方面,2010年該市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市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莊稼和糧食作物幾乎絕收。但是,項目區基本保持不減產,局部地方還出現增產,當地群眾對項目實施積極性空前高漲,投工投勞參“小農水”項目建設。在旱災面前,“小農水”項目的社會效益更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