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炎陵縣龍溪鄉,到處是賞心悅目的景致。菜坪村的高標準育林,層巒疊嶂、碧波翻滾;仙坪村的高山黃桃基地,錯落有致的樹枝成片成片的在微風中飄搖;秋田村種植的連片茶葉,將層層梯田裝扮得綠意盎然、春色不減……
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 讓村民致富路子多起來
近年來,炎陵縣龍溪鄉以省、市、縣黨建幫扶工作隊幫扶為契機,搶抓政策機遇,制定了科學詳細的產業發展計劃,以產業開發為重點,改變以戶為單位、分散式經營模式,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等農村新型合作組織。
通過土地流轉,該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方式,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引導農戶發展產業,圍繞苗木、水果、茶葉、休閑和養殖等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三口壟村為中心的珍貴苗木基地、以秋田村為中心的富硒茶葉基地、以茶垅村為中心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以仙坪村為中心的高山水果基地、以坂溪和茶背村為中心的生態養生基地等五大產業基地,樹立了黃桃、茶葉優質品牌,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拓寬了群眾致富渠道。
投資“綠色銀行” 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自2004年全省開展林權制度改革以來,龍溪鄉以此為契機,不斷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著力推進林業強鄉建設。通過林改,不僅明晰了產權,而且明確了承包期限,讓村民更是吃下了定心丸,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造林大王"此起彼伏,形成了一股"想投入、愿投入"的良好氛圍。
菜坪村位于該鄉北端,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有耕地870畝、山林12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土地肥沃,適宜林木生長。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自然優勢,率先在菜坪村組建了林業生產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村民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杉木林及筍竹林的積極性。2010年10月25日,湖南省林業體制改革新聞發布會在菜坪村召開,該村成為了全省先行試點的成功典范。村民們的造林干勁更足了,嘗到了投資"綠色銀行"的甜頭。只幾年功夫,該村的林業生產工作位居全縣第一,群眾的經濟收入人均已達到5000元,遠遠超過龍溪鄉的人均純收入。
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近年來,該鄉高標造林20000余畝,撫育幼林10000畝,楠竹高標墾復6000畝,低改油茶林5000畝。
種植茶葉珍品 讓農民增收富起來
近年來,龍溪鄉因地制宜,依托土地流轉,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了以秋田村為主的茶葉基地,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目前,我們村已建成510畝高標準茶園,帶動村里近100戶農民種植茶葉,為農民增收近40萬元。"秋田村村支書廖上清樂呵呵地說道。
秋田村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茶農"經營模式,建立了一批標準化茶葉科普示范基地,2013年3月種植茶葉310畝, 10月開始采摘并試做茶葉,2014年2月擴種200畝,2014年共采摘鮮茶23000余斤,安排勞動力8人。同時,先后建成了1個茶葉加工廠、2個蓄水池,硬化機耕生產道路2500米,新布排水管網5900米,安裝灌溉噴頭160個。
秋田村依托政府扶持,加大土地流轉,對當年新擴建茶園連片面積達到100畝的村組,以獎代投扶持茶葉產業發展,目前已有4個組實施了土地流轉。此外,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推行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成功注冊了"秋田康硒"商標。今冬明春,該村計劃擴建茶葉基地500畝,將帶動更多農民種茶致富。
開發特色養殖業 讓國貧村“造血”功能呈現起來
2014年11月29日凌晨5點,茶壟村首批500斤泥鰍銷往衡陽市蔬菜批發大市場,標志著龍溪鄉"國貧村"茶壟村泥鰍養殖項目,實現了當年引進種苗,當年見成效的產業開發目標,扶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12月起,該村將近有3萬斤泥鰍陸續批量進入衡陽、長沙市場。
茶壟村曾是個人均收入僅3578元的"國貧村",如何發展村里經濟是一直困擾村民的難題。為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去年5月份,該村村主干多次到衡陽縣、祁東縣和湘潭縣的泥鰍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考察,6月底引進了泥鰍種苗,并聘請祁東縣泥鰍養殖專家到村里現場傳授種苗孵化、飼養管理等養殖技術。國慶期間,該村村主干還來到衡陽、長株潭、武漢批發市場考察,經過多方洽談,先后與長沙、衡陽批發商簽訂了購銷合同。
今年61歲的村民袁黃發,以前一直種田,收入并不高,今年他承包了2畝泥鰍基地,每畝泥鰍收入4000元左右,比種田多收了1000元/畝,他告訴記者,明年還將進一步擴大泥鰍養殖。
目前,茶壟村養殖泥鰍的魚塘有50多個,養殖泥鰍45畝,預計今年可實現純收入30萬元。
除此之外,在另一個村,南岸生態種豬場又是另一個特色養殖項目,該項目于2012年開工建設,2014年正式投產運行,建設標準化欄圈8棟,共4000平方米,總投資830萬元。2014年,南岸生態種豬場年出欄牲豬300頭,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新型養殖技術人才,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做優高山水果產業 讓鄉村經濟發展穩定起來
近年來,龍溪鄉黨委、政府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水果基地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高山水果種植,建立了以仙坪村為主的高山水果產業。
仙坪村距縣城約30公里,海拔在800-1400米之間,土質富含有機質,日曬時間長,良好的高山小氣候和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生長。經過多年發展,仙坪村現已形成了以錦繡黃桃、高山水晶梨為主,頤紅水蜜桃、白桃為輔的高山特色水果種植基地。仙坪水果基地現已種植黃桃360畝,新世紀梨220畝。在仙坪基地的輻射帶動下,周邊古塘、牛塘、茶垅村種植黃桃180畝,全鄉水果種植面積已近千畝,成為了炎陵乃至株洲之"最"。
"今年村里水果產量達到40萬斤,水果總收入230萬元。"仙坪村黨支部書記譚德平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羅德發是村里水果種植大戶,他家今年水果收入突破了20萬元大關。而在仙坪村50多戶果農中,有10戶水果收入在10萬元以上。
為進一步提高水果基地經濟效益,龍溪鄉黨委、政府為水果基地的組織生產、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鋪路搭橋,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政策支持,努力探索水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仙坪村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先后組建創辦了仙坪村高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高山綠康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并申請注冊了"龍溪仙坪"農產品商標,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依托這些平臺,仙坪村開展以訂單式銷售為主、零散銷售為輔,重點拓展縣外市場,加大市場營銷力度,不僅送貨上門,還邀請客戶到果園來采擷觀光。
"游仙山仙水,品仙坪仙果。"如今,仙坪水果行銷長株潭,邁向廣州、深圳等更廣闊的市場,仙坪村還成為了炎帝陵景區旅游線路上一個重要的"鄉村生態之旅"站點,村里的水果名聲更響了。
發展才是硬道理。龍溪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致富之路,一個個優勢產業項目遍地開花,一波波增收致富的浪潮在老區這片土地上涌動,一個個曾經經濟落后的村莊如今早已換上新顏。“一村一品”正在托起全鄉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