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把握方向,突出重點,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其中首要提到的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會議指出,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認真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后,中央根據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作出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好。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保持了增糧增收的好勢頭,但農業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等方面矛盾上升。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未充分發揮,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脫節,農業內部潛力挖掘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很多地方農民依然是按習慣、憑感覺、跟風種養,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煩惱循環;農業生產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隨著生產成本上升,種植比較效益下降,農民積極性受到影響等。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暫現象,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都倒逼著農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才能成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產業。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思路要新、視野要寬、辦法要多。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引導農民瞄準市場需求,生產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同時要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種資源潛力。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著力打造優勢產業帶,提高產業集中度。統籌布局牧區、農區、農牧交錯帶、南方草山草地四大片區,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的通道,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著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不僅要練內功,還要在內外聯通上下功夫。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主產區要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主產區“原”字號農產品的附加值,要創新認識,主產區調出“原”字號農產品是貢獻,調出肉蛋奶、調出加工食品同樣也是貢獻。創新流通方式,推動電商和實體流通相結合,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根本上要靠創新驅動。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立“頂天立地”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格局。“頂天”要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的一流水平,大力發展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立地”要瞄準產業市場和產業需求,推動農業科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品、不同環節的農業機械,推進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是長期任務、系統工程,要注意把握節奏和方法。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政府部門切忌越俎代庖、行政命令,堅決防止一刀切、下指標、定任務。要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經濟規律。善于利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業生產,善于通過市場流通鏈條帶動農業生產,善于運用市場的辦法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防止盲目跟風、搞“一窩蜂”。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政策的針對性、實效性。
當前,我國已經到了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歷史階段。各地要適應新常態,抓住難得機遇,在高起點上主動作為,在中高速下積極應對,下定決心、增強信心,開辟農業結構調整新途徑,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新突破,推動農業發展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