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朗杰士,是上海一名備受關注的洋菜農,搞了20多年的生態農業實踐。如今,70歲的老朗已種不動兩三百畝的農場,但他還是租下了農場里的7畝地,每過幾天就去看看自己的菜田,并搞些蔬菜種植的土壤實驗,為我們示范出一種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追求環保
蔬菜價格高
作為洋菜農,老朗備受關注的點在于:他經營的農場無疑是“高端”的,生產的上百種蔬菜在都是新品種,客戶是知名酒店,價格比普通蔬菜高許多倍。
記者在農場看見,三五成群的農婦戴著草帽在田里勞作。朗杰士說:“我們不用一滴農藥,而是全部請人來拔雜草。”
農場里的排水溝,都是朗杰士親自設計的,實現了廢物利用。據介紹,農場原址曾是水稻田,種蔬菜太濕。于是,他重新設計,在蔬菜大棚兩側挖出一高一低兩條水渠,挖出的土填高菜田,同時在菜地下挖幾條排水溝,用破舊瓦片搭成屋脊狀,上覆一層蛇皮袋,不僅滲水效果好,還不會堵塞。滲出的水流到低渠中,再由水泵輸送到高渠,經過一番凈化,用來灌溉,形成一個循環水系統。整個農場,有上千條這樣廉價實用的排水溝。
經營農場
以節約聞名
朗杰士農場又以近乎“吝嗇”的節約而聞名,每一滴水、每一寸土、每一片菜葉都不會浪費。
他對蔬菜大棚進行改造,實現多重節約。在農場,一般30米長的大棚,全部被“拉伸”成72米長的大棚。買來的塑料薄膜、遮陽網等,一般都是73米左右的長度,直接覆蓋到棚架上,省去人工剪裁的成本。考慮到如今的薄膜更結實了,朗杰士還改變了搭建大棚的鋼管間距,把原來每0.6米一根改為每1米一根,又節省了40%的鋼管。
垃圾分類,物盡其用。在農場,也見不到隨意丟棄的農作物殘枝剩葉,因為它們全部進入漚制池發酵,被制成有機肥。工人還進行垃圾分類,把可用作蔬菜綠肥的樹葉、雜草等堆放一邊……
“要用最低的成本,種出最好的蔬菜,同時保護好這里的水土環境。”朗杰士如此總結自己的農業模式。
土壤平衡
是不變的追求
朗杰士最初到中國是推廣肥料,但必須先做土壤試驗。他在試驗中發現,浦東的農田土壤中養分很不平衡:氮的含量很低,鉀的含量幾乎沒有,而磷的含量非常之高……
這樣的土壤檢測結果,給他上了“第一課”。這是農民長期憑經驗施用的豬糞肥料,才導致土壤中的磷含量過高,而氮、鉀的含量卻嚴重不足,最終農作物的產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后,農民逐漸認識到氮肥、鉀肥的重要性,但又出現過度施用的情況,對土壤再次造成傷害。
1992年,朗杰士開始種田實踐,摸索到底如何修復土壤,如何平衡土壤,形成可持續的土壤。
他反復做實驗,積累了大量一手數據。朗杰士修復土壤講究“中西結合”。他認為,把美國的種田經驗搬到中國來,一點用也沒有。因為,兩國的土壤情況完全不同。他比較認可中國人用農家有機肥的傳統習慣,認為這對改善土壤板結有作用。但他又通過試驗指出:要想有機肥在農田里發揮作用,必須先發酵半年到一年,否則,即便施到田里,發揮的效果也不大。
朗杰士一邊堅持施用發酵過的農家肥,一邊積極實踐“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施肥前,先測一測土壤成分如何,然后再缺啥補啥。最終,他得出一套科學種田的數據。如此,既能提高產量,又能保護土壤不被透支。
為什么要這么精確?朗杰士認為,人體缺什么營養,說到底大多是通過食物從土壤中獲取的。因此,做到土壤的營養平衡,對平衡人體所需的各類營養,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