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畝園十畝田,那么我市27萬棟大棚的效益是否等同于270萬畝大田呢?
日前,記者先后到大同區、林甸縣等縣區采訪,與棚室負責人及種田農民面對面、掰著指頭算了一個對比賬。
與室外零下20多攝氏度相比,大同區八井子鄉溫室大棚內卻溫暖如春,粉嫩的西紅柿掛滿了枝頭。棚室主人李江告訴記者:“棚室一年四季都在忙,一棟大棚一年能收入二萬到三萬元。”
在我市,不僅李江的棚室眼下綠意盎然,全市27萬棟棚室果菜飄香、錢袋叮當,全年可產果蔬40多億斤,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
一個個棚室就是一座座24小時開足馬力生產的“農田車間”。如今,棚室里的秧苗一茬接一茬,一年能賺兩到三茬果蔬錢。
大棚的賬算清楚了,一棟大棚一年的產值在兩萬元左右。再來看看大田賬。
張春勇是四合鄉合鑫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據他講,今年合作社的1萬畝玉米的平均畝產在1400斤左右,每斤按0.8元計算,畝效益為1120元。
可見,一棟大棚的效益是大田的10倍以上。
棚室的果蔬生產鼓了農民的“錢袋子”,好處更是看得見、摸得著,大慶農民感同身受。發展棚室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快速通道,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據不完全統計,果蔬生產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超過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