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支撐河南糧食持續增產的重大科技工程

   日期:2014-12-3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9    評論:0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直接關系著國家安全。

  21世紀初,中國糧食連續下滑,總產跌至4.3億噸,庫存達到18%的安全底線,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嚴重威脅。鑒于國家糧食安全的嚴重形勢,2004年,由科技部牽頭,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四部委聯合組織啟動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以下簡稱“國家糧豐工程”)。自啟動實施以來,河南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一直承擔“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科技廳精心組織,項目主持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廳等參加單位通力協作,政產學研緊密結合,項目首席專家尹鈞教授帶領380多名科技人員歷經十年、協同攻關,在糧食科技創新上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支撐河南糧食連續十年增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為此給予高度贊揚:“通過該課題的實施,支撐河南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出占全國1/10的糧食,這就是對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南課題組所取得的成果最科學、最權威的評價!”

  今年4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視察河南農業大學時聽取了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情況的匯報,對“國家糧豐工程”取得的成績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糧食豐產,科技支撐十年耕耘“十連增”。

  十年來,“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的實施,在河南糧食主產區建設了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超高產攻關田,研制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畝產噸半糧的高產栽培技術,創造了一年兩熟百畝平均畝產1770.5公斤的超高產記錄。在豫北灌溉區、豫中補灌區和豫南雨養區建設了萬畝核心區、100萬畝技術示范區和1000萬畝技術輻射區,形成了適合不同生態區、不同產量水平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一年兩熟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500公斤以上、1200公斤以上和1000公斤以上。豐產高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河南糧食增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十年來,“國家糧豐工程”在河南的實施支撐河南糧食實現了連續十年增產。項目區十年間累計播種面積1.77億畝,占全省兩熟播種面積(12.0億畝)的14.7%,累計生產糧食8304萬噸,占全省兩熟總產(45121萬噸)的18.4%,項目區用占全省14%的播種面積獲得了占全省18%的總產量;項目區十年間累計增產糧食1284.7萬噸,用占全省12.3%的糧食播種面積(14.4億畝)獲得了占全省(7419.5萬噸)17.3%的糧食增產量;項目區小麥平均單產比全省提高20.2%,玉米單產比全省提高34.5%,帶動河南十年間小麥單產、總產分別增長25.5%、41.1%,玉米單產、總產分別增長29.8%、66.4%,糧食單產、總產分別增長41.7%、60.1%,充分顯示了“國家糧豐工程”在河南糧食增產中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

  2008年,科技部在鄭州召開了“全國糧食豐產科技工作經驗交流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副部長李學勇、副部長劉燕華及全國12個糧食主產省領導、知名院士專家140人出席會議并觀摩了浚縣核心試驗區萬畝玉米高產示范田,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郭庚茂介紹了我省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工作經驗。會議對河南項目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集成了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體系,展示了科技創新在挖掘糧食豐產潛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引領了我國糧食主產區高產的發展方向”。2012年,科技部又在鄭州召開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黃淮海區現場觀摩會”。來自科技部、河北、山東、安徽等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對河南糧食科技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多年來,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副總理劉延東,科技部部長萬鋼、黨組書記王志剛,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省長謝伏瞻、副省長徐濟超等有關領導都先后實地考察指導項目區工作,并對項目實施取得的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

  省科技廳廳長賈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調研時著重指出河南要打好‘四張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堅定總坐標、堅持總思路、完善總方略’的戰略謀劃。我們要為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農業保障,就需要不斷完善提升科技創新發展思路,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要通過實施糧食核心區建設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圍繞糧食生產和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大力加強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研究。”

  豐產高效,冬夏兩熟四項關鍵技術大突破。

  十年來,“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以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為重點,以關鍵技術攻關和配套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為主要內容,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生態安全為根本目標,針對黃淮區糧食持續增產中存在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通過長期系統深入研究,實現了四項關鍵技術突破。

  1.基于小麥春化發育特性,建立了品種播期的壯苗豐產指標體系,創建了小麥品種播期“雙改技術”;研制出改善土壤容重與控水增鉀保證夏玉米后期健壯生長的“延衰技術”。通過小麥播期前提、玉米生長期后延,突破了兩熟休閑期光熱水資源不能利用的技術瓶頸,避免了小麥冬前凍害,解決了玉米后期早衰問題。

  2.探明了基于土壤-作物水勢理論的小麥-夏玉米高產節水原理,確立了兩熟作物節水灌溉指標,創制出土壤、作物水分信息自動采集裝置與灌溉決策支持系統,構建出智能化兩熟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實現了高產與節水同步。

  3.明確了小麥、夏玉米超高產養分吸收特征,研制出適合兩熟作物氮素需求的緩/控釋肥專利產品;建立了兩熟一體化土壤培肥施肥技術體系,實現了施肥技術簡化高效。

  4.明確了黃淮區小麥、夏玉米超高產生育特征,創建出小麥-夏玉米兩熟畝產噸半糧栽培技術體系;創造了百畝連片畝產小麥751.9公斤、夏玉米1018.6公斤和一年兩熟1770.5公斤的超高產記錄。

  劉更另、袁隆平院士等13名專家對課題驗收認為:“課題形成了具有河南區域特點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群體質量指標化,技術體系配套化,管理措施定量化的技術要求,創造了小麥、夏玉米超高產記錄,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超額完成了合同計劃任務,同意通過驗收。”

  戴景瑞院士、李振聲院士等專家對項目成果鑒定認為:“項目提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兩熟作物均衡持續增產的技術途徑;首次實現了夏玉米單產超過小麥單產的局面。創造了同類型區小麥、夏玉米和一年兩熟三個超高產記錄,對兩熟作物超高產研究具有引領作用。技術集成創新性突出,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為實現全國糧食恢復性增長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于振文院士評價認為:“該成果創新了冬小麥、夏玉米兩熟制作物豐產高效的理論,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為河南糧食持續增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06年7月6日《人民日報》以“河南小麥研究有突破,畝產直逼七百公斤”為題報道了河南課題取得的技術成果。此后項目區小麥畝產連續創造超700公斤、超750公斤,玉米創造超1000公斤高產記錄。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科技日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給予了多次報道。

  團隊建設,兩翼齊飛人才、平臺快速發展十年來,在“國家糧豐工程”實施過程中,河南課題始終把糧食科技人才培養和學科平臺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培養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糧食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糧食科技隊伍,建設了一大批糧食豐產高效示范基地,建成了國家級糧食科技研發平臺,推動了作物栽培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2011年,尹鈞教授領銜的“小麥生長發育分子調控研究”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組有2人入選中原學者,5人入選省杰出人才,12人入選省杰出青年,34人入選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先后培養作物高產栽培方向博士56名、碩士330名。先后培養縣、鄉、村不同層次技術骨干8500多人次,培訓農民5.3萬多人次,發放小麥、玉米操作技術規程、不同生育期田間管理意見等技術資料3萬余份,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800余次。

  同年,河南農業大學作為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先進集體,尹鈞教授、李春喜教授、季書勤研究員等6人作為先進個人受到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表彰,項目組31位中青年技術骨干受到省科技廳等四廳局聯合表彰,有5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和河南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

  在“國家糧豐工程”的支持和帶動下,2013年“全國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和“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雙雙落戶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科技部評估并被給予獎勵資助,“作物學國家重點學科”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為河南糧食科技創新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保障。糧食科技人才培養和創新平臺建設,不僅穩定了河南糧食科技人才隊伍,解決了河南糧食科技人才斷層問題,還聚集和培養了一批優秀學術帶頭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協同創新的科技攻關團隊,在河南糧食持續增產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科技創新,技術突破連續收獲重大成果獎。

  十年來,“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的實施,實現了多項糧食科技創新與重大技術突破,獲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0余項,其中5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包括蘭考核心區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國審小麥新品種豫麥66、蘭考矮早八”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溫縣核心區的“高產優質廣適強抗倒小麥新品種豫麥49號、豫麥49-198選育與應用”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農業大學的“冬小麥根穗發育及產量品質協同提高關鍵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農業大學的“黃淮區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浚縣核心區的“玉米雜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糧食科技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支撐了河南糧食科技的快速發展。

  管理創新,技術創新“1+3”創新模式顯成效。

  十年來,“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在組織管理、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等方面不斷創新,形成的四個“1+3”創新模式初見成效。

  “1+3”組織創新模式:領導組協調項目區、課題組與研發團隊。領導組協調單位、資源分配,資金、人員到位,政策、措施保障等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區主抓“兩大作物”(小麥和玉米),“三大區域”(豫北灌溉區、豫中補灌區、豫南雨養區)和“三大目標”(糧食增產、農民增效、生態安全);課題組主持河南小麥、夏玉米兩熟豐產高效存在的共性、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研究,確保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創新團隊主攻基本規律與理論創新、技術攻關與集成研究、成果示范與轉化推廣“三個層次”具體研究,實現小麥、夏玉米兩熟持續、均衡、高效增產。

  “1+3”管理創新模式:河南省科技廳協調河南農大、河南省農科院、河南省農業廳共同參與,確保了技術力量與科技資源的廣泛集成、有機結合與有效利用。

  “1+3”技術創新模式:核心技術創新團隊協同“三大生態區”集成示范團隊合作攻關;關鍵技術突破,確保豫北、豫中、豫南“三區”技術集成創新;超高產攻關引領,帶動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區”全面增產。

  “1+3”推廣創新模式:課題組織“企業+基地+農戶”三方參與,企業將技術體系落實、“三區”建設與種子繁育、示范推廣緊密結合,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員和課題組成員進行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全方位服務,確保技術體系大面積推廣、高效率實施。

  “國家糧豐工程”河南課題在重視組織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三個環節創新的同時,率先引入企業參與項目實施的新理念,充分發揮涉農企業在項目實施中的積極作用;建立了糧食科技特派員制度與項目結合的新思維,充分發揮了科技特派員在行業科技進步與技術推廣中的服務職能,達到了技術進步、糧食增產、企業收益、農民增收的目的,實現了出產量、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帶動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的目標。

  回顧過去,我們心懷坦蕩,立足今日,我們胸有成竹,展望未來,我們躊躇滿志。“國家糧豐工程”在河南實施的十年、是豐收的十年、是創新的十年、更是蓄勢待發的十年。未來“國家糧豐工程”在河南的繼續實施,必將為實現國家發展中長期規劃戰略目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黃布毅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是河南蓄勢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關鍵轉折期。我們要按照省委‘三個總’的戰略謀劃與總體設計,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國家糧豐工程’深入實施,支撐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