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位于秦巴腹地,地處神農架和武當山之間,是神農嘗百草之地,也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素有“天然藥庫”之美名。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氣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高,土壤通透性好,山區污染較輕,有利于藥材立體種植和綜合開發。房縣中藥材生產歷史悠久,長期以來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野生藥材種質資源豐富(達2518種),藥用成分含量高且品質上乘,杜仲、桔梗、金釵、靈芝、猴頭、天麻、黨參、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享有盛名,“北岸黃蓮”屬全國佳品,是全國有名的“黨參之鄉”、“黃連之鄉”。房縣立足本地資源現狀和市場需求,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之一予以重手發展,勾畫了建設100萬畝藥材基地,打造全省道地中藥材主產地的宏偉藍圖。
近年來,房縣圍繞“品種道地、效益優先、示范引導、穩步發展”思路,緊扣“打造全省道地中藥材主產地”目標,實施“十百千萬億”工程(即:培植10個專業鄉鎮、100個重點村、1000名種植大戶、建設2個萬畝示范園區,重點中藥材加工企業年產值過億元),采取示范引領、典型帶動、龍頭拉動、創新驅動等舉措,實行規范化、規模化種植,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實現中藥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目前,全縣藥材種植面積達25.2萬畝,產量10萬噸,產值6億元。全縣500畝以上規模基地14個,面積達3.6萬畝,50畝以上專業示范戶100戶,輻射帶動3萬戶農民發展中藥材,藥材產業呈蓬勃發展態勢。
示范引領。以縣、鄉兩級示范園創辦為抓手,以基地建設為重點,按照GAP標準,建設一批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區,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不斷推動中藥材產業戰略性升級。目前,縣鄉兩級藥材示范園和規模基地達到40個。其中,縣萬畝中藥材GAP示范園核心區面積達3000畝,已成為山區現代農業的示范園、縣鄉藥材示范基地的樣板園、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的展示園。各鄉鎮因地制宜建好鄉鎮級示范基地,放大示范效應。軍店鎮在三溪溝村建設3000畝梔子、蒼術、北柴胡示范園;青峰鎮青峰街金銀花示范園花期整齊、產量高、品質優,已輻射帶動全鎮發展金銀花2500畝;萬峪鄉在小坪村建設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園2000畝;五臺鄉把產業與旅游相融合,大力發展集藥用、觀賞于一體的牡丹、白芍示范園;縣藥材辦在軍店租賃100畝土地,建設適合房縣種植的道地藥材種子種苗基地。
典型帶動。立足各鄉鎮資源、氣候條件,合理規劃布局,優化品種結構,以發展骨干道地藥材品種為主,形成了以川烏、黃連、冬花、絞股藍等為主的高山藥材分布帶,以金銀花、丹參、桔梗、柴胡等為主的二高山藥材分布帶,以板蘭根、連翹、白芍等為主的中部平壩藥材分布帶。以專業鄉鎮、專業村建設為重點,打造產業片區,扶持種植大戶,加速生產要素區域性集聚,實現規模開發,推進產業創高效。加大專業村的服務工作,擴大示范種植面積,科學管理,發揮示范效益。對藥材種植典型戶建檔立冊跟蹤服務,開展科技培訓,確保專業村有1至2名不走的技術人員,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為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技術和智力支撐,及時解決種植戶生產中的種子、技術、銷售等難題,讓農戶種的好、賣的出,提高藥材種植整體水平。全縣已建設軍店、門古、上龕、萬峪、五臺等5個藥材專業鄉鎮,培植了上龕黃龍、白玉,門古石埡、草池,五臺紅場、廖河,軍店下茅坪、三溪,萬峪小坪、大堰等25個專業村。
龍頭拉動。堅持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拓寬融資渠道,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集聚、資源共享,進行產品深度開發,重點支持神農本草、武當金鼎、武當動物藥業等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培育和開發拳頭產品,加快形成核心競爭力。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藥材加工企業8家,產品涵蓋中藥飲片、膠囊、注射液、顆粒劑、丸劑、糖漿劑、中藥保健茶等。其中,湖北神農本草中藥飲片公司、湖北武當動物藥業和湖北武當金鼎制藥等3家企業年產值過億元,并通過國家GMP認證。搭建技術創新平臺,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藥特藥研發體系,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著力延長產業鏈,提高中藥材產業的加工檔次和水平。湖北武當動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與西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研發新產品,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湖北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與湖北中醫大學、湖北醫藥學院等院校合作,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專利6項,申報省重大科技成果2項。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之路,協助企業與重點鄉鎮、種植基地對口簽訂訂單合同,引導農民按企業需求組織生產,使分散的農戶生產成為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為創名品、育精品、打品牌創造條件,全縣藥材訂單面積達12萬畝。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強品牌意識,發揮品牌效應,以新、優、特產品拓展市場空間,輻射和帶動產業發展。“房陵牌丹參”、“武當牌克林新”、“百草傳奇”榮獲湖北名牌產品,“房陵本草及圖”、“武當及圖”獲湖北省著名商標。房縣北柴胡規模化種植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十堰市僅此一家。房縣北柴胡、房縣白及、房縣絞股藍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已初審公告。
創新驅動。創新領導機制。我們實行“一個產業、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成立以縣人大副主任為組長醫藥產業領導小組,負責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調研與督導,完善產業發展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問責,各鄉鎮也相應成立組織,明確專人主抓藥材產業,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良好工作格局。創新投入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以企業或農民投入為主體,激活民間資本,多渠道增加產業開發投入。不斷探索專項資金扶持的新形式,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在基地建設、龍頭企業、中介組織、配套設施建設、市場開拓和品牌創建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產業發展步伐。2014年,全縣統籌490萬元涉農資金重點扶持藥材專業鄉鎮、專業村、產業大戶、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基地規模化經營,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創新產業經營體制,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資源整合,使土地向產業大戶、龍頭企業集中,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集約利用,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采取簽訂購銷合同和開展股份合作等方式,與基地農戶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推動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神農本草中藥飲片公司在軍店下茅坪村流轉3000畝土地發展白及、蒼術、北柴胡、桅子,三鑫生物在土城鎮龍坪村、中壩鄉下壩村流轉1000畝土地發展虎杖,十堰神農武當醫藥科技園有限公司在萬峪鄉小坪村流轉土地3500畝發展丹參、黃精、桔梗等藥材,房縣祥龍藥材專業合作社在上龕鄉白玉村租賃土地1200畝種植中藥材,帶動當地1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這些企業或合作組織按照“自愿、有償、依法、有序”原則,通過流轉方式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實現中藥材種植的規模化和規范化,既保證充足原料供應,又解決當地富余勞力就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業增產、農戶增收、農民就業的帶動作用。
當前,房縣正搶抓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北京對口協作等政策機遇,創新思路,加快發展。力爭到2020年,藥材種植面積達40萬畝,產量20萬噸,種植收入10億元,中藥材年交易量30萬噸,銷售收入20億元;中藥材加工企業達15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不少于10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不低于40家,藥農人均增收2000元,把房縣打造成名副其實全省道地藥材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