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順著一股淡淡的藥香,記者走進了古浪縣黑松驛鎮廟臺子村中草藥種植現場,看到幾十畝的半坡地到處都是當地老百姓種植中藥材的身影,他們10人一組排成一字型隊列,或彎腰放苗,或提犁開溝,一派熱火朝天的種植景象。
“黑松驛鎮土壤特別適宜種植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廟臺子村的中藥材種植大戶李發科告訴記者,2012年,他到岷縣學習考察后,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種植了11畝地的黨參,當年收益8萬多元。一畝中藥材等于十幾畝小麥的經濟收入,讓老李決定通過種植中藥材發家致富。
盡管去年遭遇大旱,嚴重影響中藥材的出苗率、成活率和后期長勢,但李發科和當地5戶老百姓的種植效果仍然喜人,畝均純收入可達4000元以上。“在李發科等中藥材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群眾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目前,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2570畝。”黑松驛鎮黨委副書記姚延賓告訴記者,中藥材的種植,使山區種植業的內在潛力挖掘了出來,有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今年3月份,李發科聯系5戶當地老百姓和2名岷縣藥材商人,成立了古浪雙聯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當地老百姓中草藥種植提供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服務,徹底打消了老百姓“種易賣難”心理顧慮。
“去年我種了11畝黃芪,年底總共賣了5萬元,平均一畝地收入在4000元以上。今年因為參加了合作社,銷路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再加上雨水特別充足,我擴大了種植面積,年底肯定會有個好收成。”正在地里勞作的村民楊子斌信心十足地說。今年以來,黑松驛鎮結合“雙聯富民”行動,積極探索中藥材種植的致富路子,通過政策引導、惠農資金支持等舉措,鼓勵當地老百姓通過種植中藥材走上脫貧致富路。目前,黑松驛、萱麻河等5個村開始大面積種植中藥材,預計種植面積可達到3000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