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兩會”期間舉行的首場全媒體訪談直播中,省人大代表、高安市益農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潘國然敢為人先、不畏困難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令人欽佩與感動。
潘國然的家鄉在高安市灰埠鎮潘家村,是個有400多人、人均只有1畝多耕地的山村。以前村里的富余勞動力靠打石賣石增收。1995年,石山資源枯竭,村民陷入了增收無門的境地。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潘國然陷入了沉思之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潘國然向村民提出了興辦果園的設想。他的提議得到了全村村民的積極響應。1996年冬,他帶領全村村民栽下了第一片200畝黃花梨。
潘國然深諳技術決定品質的道理,他自費進院校、訪名師,刻苦鉆研早熟梨栽培技術。為提升果農種植技術,潘國然創辦了農民夜校,每年定期為果農義務授課不少于10次;他還走進果農果園,實地傳授果樹種植技術,同時與浙江大學、浙江省農科院建立科社聯姻,引進先進種梨技術。在他的帶領下,全村實行統一技術指導、分戶作業經營的管理方法。2001年,200畝梨園首次收獲梨5萬公斤,2004年產梨22萬公斤,梨園年收入超過40萬元,戶均年收入4000多元,首次超過打石收入。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2005年,潘國然聯合全鎮果業大戶組建了灰埠鎮果業協會;2007年,又注冊成立了高安市益農果業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員已從當初的36戶,發展到現在的435戶,果園面積達2萬余畝。合作社先后引進了清香、西子綠、翠冠梨等10多個優質梨品種,并打造出“富硒蜜梨”品牌,果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檢測論證。2013年合作社成員戶均果業收入超10萬元。
2002年潘國然當選高安市第三屆人大代表,2006年當選宜春市第二屆人大代表,2007年當選江西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當選人大代表以后,潘國然積極履職。近年來,隨著農民合作社的增多,潘國然意識到,要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各合作社很有必要聯合,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共同抵御市場風險。但江西省還沒有具體操作方法。為此,他在去年省“兩會”期間,提交了《建議盡快出臺我省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具體登記辦法》的議案,得到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已出臺了合作社聯合社登記管理辦法。
在一次調研中,潘國然發現當前農村金融服務不適應農民合作社的多元化發展需求,于是提出了《關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合作社支持力度的建議》,建議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管理方式,以滿足農民合作社的信貸需求,建議得到金融機構的采納。